风传星愿·迎光童行——“蒲公英的约定”志愿者服务团赴睢宁县睢河街道官一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7月5日-15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蒲公英的约定”志愿者服务团赴睢宁县睢河街道官一社区,开展“风传星愿,迎光童行”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幸福感,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包容发展。

多维赋能:从课业辅导到生命教育的立体课堂

活动前期,服务团成员走访调研,并设计《对留守儿童的了解情况与看法调查问卷》,为大学生如何开展好志愿服务、如何关爱和帮扶留守儿童提供可行性分析。经过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后,最终为留守儿童定制了集“课业辅导、急救培训、科学实验、手工实践、乐舞艺术、心理沙盘、消防科普”多维课程体系。

图为问卷调查中对于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意愿

图为问卷调查中对于留守儿童可采取的建议

急救实训,技能扎根

急救培训系列课堂上,服务团成员化身专业指导员,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模拟急救场景,手把手教孩子们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等实用技能。在一次次沉浸式操作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救命知识,更培养了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为生命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安全筑基,能力塑成

安全教育系统课程中,服务团成员从居家安全、校园安全到户外安全,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知识体系。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和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识别潜在危险、学会自我保护,让安全意识像种子一样在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心灵探秘,旅程寻真

我的心情绘画版课程上,服务团成员鼓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喜怒哀乐,或鲜艳明亮,或深沉内敛,每一笔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孩子们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释放情绪压力;植物拓染课程上,孩子们用锤子轻轻敲打,让植物的汁液晕染出天然的纹理与色彩,在与花草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自然之美,用独特的方式留住美好;压力转化实验室中,服务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制作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压力转化瓶:将五彩斑斓的闪粉、亮片装入瓶中,摇晃时的绚丽景象仿佛能驱散内心的烦躁。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也学会了正视压力,把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能量......

科技筑梦,理想引航

科学小科普课程中,服务团成员从奇妙的物理现象讲到神奇的人工智能,带领孩子们一步步揭开科技的神秘面纱,引导孩子们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中萌发科技梦想的萌芽;理想信念课程里,服务团成员通过讲述榜样故事、分享成长经历,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让孩子们在故事中铭记历史,在心灵深处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热烈的讨论和真诚的分享中,孩子们渐渐明晰心中的理想,坚定了为梦想努力的信念。

     

叩响家门,倾听心声

当服务团成员轻轻敲响每一户家庭的门扉,便开启了一场温暖的心灵对话:跨进家门,看到的是孩子们放松的笑脸,听到的是家长们真挚的期盼。在这里,没有课堂上的严肃,只有如家人般的亲切交流,每一句倾听都承载着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每一次沟通都在提高教育的温度......

服务延伸:从儿童关怀到社区治理的暖心接力

服务团的脚步不止于孩子们的课堂,更延伸到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走进空巢老人的家中,为老人们细心量血压、唠家常,拿起扫帚帮忙打扫房间,让冷清的屋子多了几分热闹与整洁。这份从关怀儿童到温暖老人的接力,不仅为社区注入了温情,更在点滴行动中织密了社区治理的爱心网络。

 

青春答卷这场双向奔赴的爱永不落幕

服务团用实际行动书写出最动人的青春篇章,从陪伴留守儿童学习嬉戏、点亮他们眼中的星光,再到走访慰问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贴心关怀,每一份付出都收获着最真诚的回应——孩子们的笑声是最甜的回馈,老人们的笑容是最暖的肯定。这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不仅解决了社区的实际需求,更让爱与温暖在一次次回应中流转传递,而这条用爱串联的守护赛道,正向着乡村振兴的远方,永不停歇地延伸......

(文:孙瑞溪;图:高雨婷、潘冠宇)


标签:

青春志愿行 共筑社区梦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