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非遗花灯点亮乡村,茶香梅韵助力振兴

作者:罗馨怡

7月9日至12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承文化根脉、激活产业动能”的号召,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茶韵灯影映红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开展实地调研。在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和当地政府及相关人员支持下,团队以技艺体验、助农推广、产业调研等多元路径深层次赋能仙居非遗传承,点亮乡村振兴星火,践行青春使命。

非遗花灯绽光彩,文化传承育新苗

无骨刺花灯,作为当地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唐代,因灯身无骨架、图案由针刺成孔而得名,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实践团队首站走进“仙居神韵花灯工作室”,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荷玉老师,了解绘图、凿花、刺绣等十三道工序。方老师提到,她儿子如今学习计算机专业,正利用电子技术协助她传承非遗花灯。通过先进的数字设计工具,其儿子为非遗花灯设计出更精准的图纸,大幅提升了图案绘制效率。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亲身感受工艺流程,以这种沉浸式方式体悟文化传承意义,深刻感知非遗价值和新时代与时俱进的花灯精神。在专注的触摸感受中,队员仿佛置身于非遗传承的时光长河,用亲身的体验传递对古老文化“守匠心,传文脉”的敬重。

如今国家正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与活化,强调“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活力”。带着这份认知,团队探访了皤滩乡中心小学。该校秉承着“传承无骨花灯,培育傲骨俊才”的育人理念,让花灯融入课堂。在这里,师生携手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这种“非遗进校园”的模式,让无骨花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也让队员看到文化振兴的鲜活模样。

(图为团队在仙居神韵花灯工作室与传承人方荷玉的合影)

云端推广仙居梅,直播赋能产业兴

仙居,素有“中国杨梅之乡”美誉,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孕育出果大汁多、酸甜可口的东魁和高山杨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为助力仙居杨梅产业发展、让“仙居杨梅”的品牌形象“立起来”,团队走进神仙大农农产品实践基地开展线上直播,队员细致讲解杨梅生长环境以及杨梅干、杨梅汁、杨梅酥等特色产品。通过热情讲解与实时互动,团队搭建起消费者与产品的沟通桥梁,推动仙居特色农产品走向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活力。

(图为团队在神仙大农农产品实践基地开展杨梅相关产品直播)

研茶韵品匠心,探品牌谋共兴

次日,团队走进仙居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开启茶产业研学之旅。在粗制环节,看着新鲜茶叶经杀青、摊青、揉捻等步骤逐渐成型;到精制阶段,试剂检测与人工品鉴的双重质检流程,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制茶标准。队员还亲手体验摊放茶叶,在实践中体悟每一片茶叶背后的匠心。

(图为团队在仙居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学习茶叶生产步骤)

在这里,实践队还以青春才艺为媒,开展文化互动活动。队员们通过文艺展演、文化展示等多元形式,为公司注入蓬勃活力。现场,青春才艺与茶香交融,搭建起校企沟通的桥梁。企业负责人点赞活动创意,并表示:希望以这场互动增进校企情谊,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与企业营销团队交流,团队了解到仙居茶叶如何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差异化品牌,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市场推广策略。同时,企业表示有未来将茶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茶梅融合发展的规划,这让团队感受到仙居茶叶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图为队员进行才艺表演)

精准译写破壁垒,英韵赋能神仙居

乡村振兴不仅要“向内深耕”,也要“向外开放”。针对景区部分外语标识翻译不规范、无法精准传递文化内涵的现象,团队深入神仙居景区,运用英语专业知识,仔细检查景区指示牌外语翻译,对存在歧义的词汇记录并提出优化建议,力求用精准、地道的外语翻译,打破沟通壁垒,让仙居的山水风情与文化故事能被更多国际友人读懂、记住。

本次实践中,团队通过体验非遗技艺、助力农产品销售、调研茶产业发展、优化景区翻译等工作,既见证了非遗无骨花灯在传承中的创新,也为当地杨梅产业和茶文化的推广添了一份力。在实地调研里,团队真切感受到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产业是乡村的血与脉——二者相融共生,正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而青年能以专业所长参与其中,更是把青春价值写在了乡土大地上。

生逢这样的奋进时代,大家因“让乡村更美好”的初心相聚,为守护文化、激活产业的目标奔走。在仙居的茶山梅岭间,在花灯的光影茶香里,团队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交织出的新图景。这份实践让大家更加确信:乡村振兴的路上,青年从不是旁观者。未来,大家也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乡土赋能——这条路,大家定会越走越坚定。

(文/罗馨怡 图/彭致远 高慧敏 王烨璇 指导老师/唐璐瑶 钟卓博)


标签:

阳光人寿衢州中支开展“保险+社区”活动 助力乡村居民健康与金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