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成都理工大学“承星志 铸弹魂”志愿宣讲团走进宜宾市叙州区鱼池社区,为30余名6-12岁社区儿童开展“人造太阳”主题宣讲活动,并在活动后召开实践总结会议。此次活动以能源科普为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价值观引导融入其中,为孩子们埋下科学报国与理性认知的种子。
活动伊始,鱼池社区活动室内座无虚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奇地盯着投影幕布上“核能来自哪里?”的提问。宣讲团成员以“走进微观世界”为切入点,用动画演示和实物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讲解核能的来源与特性。“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在不断发生核聚变反应,而我们研究的‘人造太阳’,就是想模仿这种能量产生方式。”宣讲团成员宋婷边操作课件边讲解,随后带领孩子们探索太阳的物理结构,介绍风能、水能等天然能源的利用原理,拓宽孩子们对能源世界的认知边界。
在价值观引导环节,宣讲团结合“两弹一星”历史,着重讲解核武器相关知识。“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让中国拥有了保卫国家的实力,这是无数科研人员奋斗的成果,”宣讲团成员詹梓辰语气郑重地说,“但大家要记住,核武器威力巨大,会带来严重危害,它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却绝不能被随意使用,和平利用核能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话音刚落,9岁的张宇轩举手提问:“那我们研究核武器是为了保护自己吗?”宣讲员耐心解答:“没错,就像我们戴头盔保护头部,核武器是国家的‘安全头盔’,但我们永远希望它不会被用到。”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神中多了几分对“责任”与“和平”的思考。
图为宣讲团成员为社区儿童讲解核能知识 黄一航 供图
宣讲中穿插的纸风车制作活动让现场气氛愈发热烈。宣讲团成员分发彩纸、剪刀、竹签等材料,手把手教孩子们折叠风车、固定转轴。“大家看,风车转动是因为风能转化成了动能,就像核能可以转化成电能一样,能量一直在我们身边流转。”成员王茜蝶边示范边讲解。孩子们发挥创意,在风车上画上五角星、火箭等图案,11岁的李雨桐还在风车背面写下“我爱中国”。“我的风车转起来的时候,就像在为祖国加油!”她举着转动的风车笑着说,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能量与责任的理解。
图为宣讲团成员与社区儿童共同制作纸风车 沈榆淇 供图
宣讲结束后,宣讲团召开实践总结会议。会议围绕“价值观引导成效”展开讨论,明确实践记录需重点体现活动对孩子们的认知塑造作用。“当讲到核武器时,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到理解‘不随意使用’的意义,这种认知转变就是最好的成效。”指导教师方舒雅在总结中强调。会议还指出,科普活动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通过“两弹一星”精神传承、核能和平利用等内容,引导孩子们树立“科技报国、珍爱和平”的价值观。
图为宣讲团召开实践总结会议现场 黄一航 供图
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刘女士表示:“这样的宣讲让孩子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国家实力与和平责任的关系,比单纯说教有用多了。”孩子们离开时,纷纷举着纸风车和知识手册,兴奋地分享着学到的内容,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向往与对祖国的热爱。
此次活动通过“知识讲解+实践体验+价值观引导”的模式,让孩子们在探索能源奥秘的同时,深刻理解科技与国家实力、和平发展的关联,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生动内涵。
文案:王茜蝶 宋婷
图片: 黄一航 沈榆淇
审核:方舒雅 詹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