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强调了乡村发展中文化与产业等多方面协同共进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希望的七月,南宁学院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建“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3-9日深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启了一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非遗焕新,传承民族文脉精髓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团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瑰宝,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7月3日在石围古村,团队成员向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人虚心学习。草扇编制传承人银小英老师指尖翻飞,草编技艺的精妙让成员们惊叹不已,大家纷纷围在一旁认真学习,感受着草扇编制的独特魅力。舞草龙大师银勇霖老师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成员们在杨书记的指挥下,亲身体验舞龙活动,在欢快的节奏中领略草龙文化的活力。
7月4下午至7月5日,在仫佬族博物馆和思乐村,团队分别向非遗刺绣传承人谢秀荣老师和剪纸传承人罗华清老师学习技艺。谢老师的刺绣作品精美绝伦,仫佬族图腾——凤凰栩栩如生,成员们在针线间探索凤凰图腾的奥妙,一针一线绣出文化韵味。罗老师以刀代笔,技艺精湛,成员们尝试将仫佬族传统纹样与红军长征过仫佬山乡的革命记忆相融合,让红色基因在非遗技艺中传承。
团队成员学习向罗城仫佬石围古村当地民户仫佬族竹编扇
向罗城仫佬石围古村当地负责人学习仫佬族舞草龙
自治区级仫佬族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华清讲解作品
团队成员学习仫佬族剪纸基本技法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谢秀荣老师传授基本刺绣手法
团队成员体验仫佬族民族服饰
教育赋能,点亮乡村希望之光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促进团抵达罗城后,迅速投身于公益支教活动。7月4日上午,在罗城当地最大的篮球训练基地 A + 篮球训练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团队成员们为 6 - 9 岁的乡村儿童公益普及体育知识,开展体育裁判基础培训。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为孩子们播撒下运动的种子,助力他们健康成长,也让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7月8日下午,在四把镇大稔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将课堂知识与手工技艺巧妙结合,为留守儿童开展公益支教。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制作出一个个可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这次支教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爱与温暖,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
篮球抛接球讲解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赛场合照
团队成员认真教学和制作手工作品过程
团队成员与当地留守儿童合影留念
科技助农,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促进团深入罗城最大毛葡萄生产基地,7月6日,在四把镇毛葡萄标准化种植园,成员们详细记录种植面积、品种,学习毛葡萄酒加工酿造技术,与农户深入交流,了解种植技术难点。信息工程专业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搭建直播推广链,助力毛葡萄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农业振兴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此外,7月8日上午团队还前往四把镇三堆学习罗城煤砂罐制作,信息工程专业同学尝试将物联网嵌入式技术与煤砂罐制作相结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的路径。
南宁学院教育学院助力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村振兴促进团,以教育为笔,以非遗为墨,以科技为纸,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乡村的塑形与铸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果农在向团队成员介绍毛葡萄
团队成员与果农在毛葡萄种植基地合影
非遗传承人吴昌术老师介绍煤砂罐外观及用途
团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吴珍佳老师学习制生坯过程
团队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书写篇章
(图 黄意/邓佳明 文 邓佳明/黄意)